原标题:京沪文化产业经济活动的城际差异与变化趋势——基于城市经济基础理论的分析
本研究以北京、上海两市为研究对象,基础数据来源于2013至2018年各年度《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北京统计年鉴》及《上海统计年鉴》。文化产业是我们国家的经济的重要行业,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这类的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按业态不同,文化产业可分为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以下简称“文化批零业”)以及文化服务业。
一般来说,可采用就业数据、收入数据或者产值数据来体现城市的经济活动。在本研究中,参考先行研究的处理方法,采用各年度《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中“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年末从业人员数”、文化制造业等各细分部门法人单位年末从业人员数以及北京、上海城市统计年鉴中就业人口总规模等有关数据作为划分两地文化产业基本-非基本圣济活动的基础数据。
(1)式中,LQi为城市i经济部门的区位商;ei为城市i产业部门]的就业人数;et为城市的总就业人数;Ei为全国i产业部门的就业人数;Et为全国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总人数。当区位商的值小于1时,表明该产业经济部广为只有对内经济活动,该产业经济活动全部为非基本经济活动;当区位商大于1时,表明该产业经济部门存在对外经济活动,即存在基本经济活动。
(2)式中,Bi为剩余职工指数,当其值小于0时,表明该经济部门只为本地服务;当其值大于0时,Bi为i经济部门从事基本经济活动的就业人数。
(3)式中,NBi为i经济部门门中从事非基本经济活动的就业人数。为进一步揭示城市某产业经济部门的基本与非基本经济活动状况,根据公式(1)(2)(3)可得城市产业经济部门的基本与非基本经济活动的就业人口的比率B/N,如公式(4)
(4)B/N的值越大表示该产业经济部门的基本经济活动部门越大;反之,代表该圣济部门的非基本圣济活动占比较大。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研究产业体系的可靠方法,该方法认为一个地区的经济稳步的增长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地区增长份额、产业体系偏离份额和竞争力份额。
(5)(6)(7)(8)(9)式中,eil和ei2分别代表两个经济普查年份城市文化产业i细分行业的就业人数;Eil和Ei2分别为两个经济普查年份全国文化产业i细分行业的就业人数;Et1和Et2分别为两个经济普查年份全国二三产业的总就业人数。
NG代表地区增长份额,即随着中国经济稳步的增长而引起的北京上海文化产业i细分行业的增长;IM为产业体系偏离份额,即京沪两地i细分行业的就业增长变化得益于i行业在全国层面的发展的新趋势,若取值为正,代表城市就业增长高于全国的中等水准;CS为竞争力份额,表示城市文化产业i细分行业的就业增长是由于相对于全国的增长差异造成的。TEC为总偏离量,整个文化产业的偏离量是各个细分行业偏离量的加总。
从就业规模来看,北京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在2013 2018年间明显高于上海,2018年达到121.5万人,约为上海就业人口的2倍。从增长来看,北京文化产业就业规模过去6年内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增长,年均增长率达5.2%,明显高于全国中等水准,而上海文化产业就业规模增长率起伏明显,极差达41.1%,并多次出现负增长。
此外,上海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增长率2013-2015年领先于北京,而北京自2016年起在增长率上实现反超。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上海文化产业就业人口于2018年显著下降,这可能与2018年国家统计局、中宣部对于文化产业统计口径的规范有关。
2013-2018年,北京、上海两地文化产业区位商均明显高于1,表明两地文化产业基本经济活动均十分显著。北京文化产业区位商多年来明显高于3.0,2018年更是达到3.69的高位,表明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程度高,辐射带动效应凸显。
上海文化产业区位商近年来也处于较高水平,产业高质量发展相较全国别的地方优势较为突出,但总的来看,上海文化产业区位商明显低于北京同期水平,辐射能力弱于北京,且2018年出现明显下滑。
增长偏离量分析结果为,京沪两地文化产业规模变化均主要受全国文化产业繁荣的影响,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具体来看,北京文化产业总偏离量为27.23,主要集中于产业体系分量,说明北京文化产业总体呈增长态势,且增长主要得益于全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文化产业的繁荣。
上海总偏离量为-3.34,且负偏离量大多数来源于于产业竞争力份额,表明上海文化产业规模近年来可能略有收缩,且规模的下滑主要是由于产业竞争力略显不足。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北京上海两地竞争力份额偏离量均为各偏离份额中唯一的负值,说明两地产业竞争力均有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