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无锡建议》以及2010年《北京倡议》提出以来,工业遗产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在我国已有丰厚积累,内容覆盖田野调查、历史回溯、价值评定、技术转移、改造利用、管理制度等多个角度,对摸清工业遗产家底、深挖工业建设历史、开展价值评估与专项保护规划、探索遗产管理制度创新等进行了有益尝试。而随着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更新,高质量的更新工作要求存量空间资源不仅要完成自身的适应性改造利用,更要积极融入城市、服务社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传承”,凸显了遗产保护在城乡建设工作中的突出地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中强调“推进活化利用历史建筑与工业遗产,坚持以用促保,依托历史地段加强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活力,使其融入城乡建设”要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工作亦不能独善其身,而应当充分融入城市更新与地区发展,特别是在城市更新、城市设计、绿色转型等方面探索新的发展思路,以此来实现从“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的转型。
聚焦我国城市存量更新的时代背景,探寻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工作中的新见解和新思路。《工业建筑》2023年第12期出版“城市更新视野下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专题论文。欢迎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分享。
摘要:从工业时代的前沿先锋,到后工业时代的艺术时尚守望者,798艺术区不仅是工业遗产转型的典范,更是见证时代机遇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浓重缩影,被称为首都不断发酵的“群体情绪多棱镜”。探究798艺术区的变迁历程有助于理解工业遗产更新的客观规律:798艺术区大体经过工业基地崛起、化身艺术区、转型为文化创意街区三个阶段,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转变是助推其更新转型的根本动力。因此,引入利益相关者视角,剖析798艺术区两次转型过程中核心利益主体之间达成不稳定联盟—联盟断裂—新联盟形成的过程,构建“关系重构—空间变迁”的作用机制模型,绘制利益主体网络关系地图,选取适当指标表征其空间特征变迁,为探讨建立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工业遗产更新机制奠定基础。
新中国计划经济初期工人住宅设计标准演变及其遗产价值研究(1949—1962)
摘要:工人住宅是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颇具代表性的居住建筑形式之一,也是1949年以来国家快速工业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是我国居住建筑现代化演变的重要物质见证。工人住宅的发展演变与现代工业化建设、建筑技术的发展等方面密不可分,对其发展历史的回溯和价值研究具备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文章尝试从建筑标准和建造材料的两个维度,深入回溯工人住宅在计划经济初期的历史发展轨迹,通过建筑标准与规范的制定与调整、建筑材料的运用与建造方式革新等方面的系统剖析,结合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需要和物质技术条件等方面的佐证,凝练出新中国计划经济初期工人住宅的历史脉络、建筑特征和遗产价值,以期为中国工业建筑遗产的精细化、纵深化研究提供学理基础和依据。
摘要:船舶工业遗产是现代工业的缩影,见证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在传统工业模式地块退让、生产功能转化、城市步入存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梳理船舶工业遗产当前再生研究内容并推演未来的重要发展趋势,能够为船舶类工业遗产的保护再生、良好转型和文化遗产传承提供理论参考与未来指引。通过对船舶工业遗产再生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与分析发现:第一,船舶工业遗产再生研究热点为景观设计、价值评估、城市更新、保护再生、可持续发展等,学科背景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特点。第二,国内外发展研究方向及趋势不同。国外研究较我国研究发展更快,在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绿色可持续和循环设计方向较为突出,为我国未来发展提出指引。第三,新时代下船舶工业遗产再生研究可向智能建造、碳中和、数字技术新趋势做研究。
摘要:老旧厂房改造在保留物质及非物质遗产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提升品质、低成本维护运营,较短时间从中获益,才能真正帮助低效存量用地实现华丽转身,使更多的有志企业愿意长期投入到城市更新中来。因上位政策、土地性质、产权问题等复杂原因,成功的老旧厂房改造不仅看重改造空间的设计的具体方案,对政府上位规划、建设方运营、设计方全周期服务都有更全面的要求,是对每一个从业者新的能力挑战。在协作更新视角下合柴·1972文创园工业遗产的保护和活化利用,为老旧厂房的实践模式实现了进一步有效探索。
摘要:工业遗存改造不仅要实现自身的转型,还应催化其所在老工业城镇的可持续更新。本研究建立起基于时空特征的触媒效应评价框架,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分析工业遗存改造项目及其周边地区的时空演变过程,发现了圈层式、聚合式、链式、点式4类触媒效应,总结工业遗存改造激发触媒效应的必要条件和补充条件,并指出其内在动因是工业遗存改造和创新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协同,以期为老工业城镇的转型提供借鉴。
摘要:随着城市更新过程中由增量转向存量,城市更新的进程日益推进,城市中的工业遗存进行了多元化改造。本研究以可供性理论为基础,从物质空间可供性、功能特征可供性、场所氛围可供性与场所活动可供性四个维度,构建工业遗存社区化更新的可供性理论模型;同时,对武汉市现有工业遗存的旁边的环境进行POI分析,总结社区化更新的不同模式工业遗存影响半径内的功能特征与活力度;通过案例研究与实地调研,对武汉市工业遗存社区化改造的实际案例做多元化的分析,总结其在物质空间、功能特征、场所氛围以及社交活动方面的可供性表征,分析工业遗存在社区化更新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从四个维度提出工业遗存社区化更新的策略。
摘要:研究简要概述了珠江啤酒厂发展历程,基于文献整理与现场调研,对珠江啤酒厂旧址及其主体建筑的现状和遗产价值进行了阐释;对厂区整体适应性再利用的对策进行了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以珠江啤酒厂旧址工业遗产核心物项——锅炉汽机间为研究对象,在立面保护、建筑空间、工艺流程展示等方面提出了适应性再利用设计策略,以期实现文脉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摘要: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和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工业遗产游憩化利用为导向的产业空间更新,是传承工业文化、重振工业衰退区域发展的重要方法。基于网络文本和图片数据,对阳朔老糖厂更新利用项目进行认知体验、情感体验和整体空间体验三层次体验感知特征研究分析,从“原真性”“设计感”和“整体性”三方面得出结论,并在空间本底、空间记忆、空间功能和空间体验四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与启示,以期为其他中小型工业遗产游憩化更新利用提供借鉴。
摘要:水塔是东北地区数量众多、建筑艺术价值突出的典型工业遗存。以2022第二届全国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竞赛获奖作品为例,分析地域气候、场地条件和水塔形体特征,为水塔植入城市公共服务职能,引入钢木轻质结构和双层表皮、太阳能烟囱等低碳技术进行整合设计。通过再生设计的材料选择和技术整合彰显中东铁路沿线水塔的建筑文化价值,探索木结构在工业建筑有机更新中的应用,为寒冷地区城市既有高塔状工业建(构)筑物的可持续再生提供可借鉴的范例。
关键词:城市更新;工业遗存;水塔;可持续再生;木结构;双层表皮;太阳能烟囱
摘要:九江市自古是江西的工业重镇,工业历史源远流长,历经不同发展阶段,其工业发展融入中国工业发展一体化进程。随着城市产业体系的调整,城市用地的更新,工业遗存亟待保护。文章通过对九江市近现代以来的社会、经济、工业发展脉络梳理,挖掘九江市近现代工业发展历史、过程及其地方性特征,研究之后发现九江市近现代工业发展呈现以船舶、军工、纺织等工业门类为主,沿长江、交通干线聚集分布的地方性特征,并依据地方性特征提出整体性保护再利用策略,为九江市工业遗存的整体性保护与再利用提供相关依据与建议。
摘要:中国早期的铁路建设是在饱受西方列强侵略和压迫的背景下展开的,同时列强的参与也在客观上带来了现代的技术和理念,推动了近代铁路的发展,其中胶济铁路和津浦铁路北段由德国的资金和技术修建而成,至今仍然保留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建筑遗产,具备极其重大的价值。论文采用文献查阅、实地勘察等方法对两段铁路沿线重要的建筑遗产做多元化的分析研究,并对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等方面的价值内涵进行提炼和总结,阐释了对其研究和保护的重要意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工业建筑》编委,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北京华清安地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建筑师,前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理事、国家代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工业遗产学部主任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工业遗产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工业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改造和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成遗产学术委员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设计分会理事。
主要研究领域:城市更新、工业遗产、历史街区。曾承担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课题12项,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出版论文集11本,出版著作5本,承担规划设计项目10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0余项。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博士,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访问博士,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工业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全过程工程咨询中心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城市更新、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累计主持省部级以上纵向教科研课题6项,参与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课题11项,包括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1项、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北京市教委科技一般项目(面上项目)1项等。累计发表学术论文24篇,累计被引200余次,代表性学术专著《中国工业遗产史录(北京卷)》、译著《多生态、少利己》等,曾受邀在《国际城市规划》《超星名师讲坛》等进行工业遗产方向专题学术讲座。
《工业建筑》(CN 11-2068/TU,ISSN 1000-8993)创刊于1964年,是一本由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原冶金工业部建筑研究总院)主办,《工业建筑》杂志社有限公司出版发行的国家级科技期刊。《工业建筑》报道方向涵盖了土木建筑领域的主要学科,包括建筑学、建筑结构、岩土工程与地基基础、建筑材料、建筑施工五大专业。报道方向始终围绕通过对新型建筑思想和理念,新材料、新结构、新工法的介绍,力求能在建筑技术方针政策和技术发展趋向上具有指导性,为生产建设中重大技术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以促进土木建筑领域的技术创新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