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资政】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农旅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优化路径研究
来源:媒体公告    发布时间:2024-01-18 21:49:45

  原标题:【社科资政】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农旅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优化路径研究

  为充分发挥社科课题资政功能,促进各类社科课题研究成果的转化利用,鼓励引导社科工作者加强学术交流,“常德智库”微信公众号特开设《社科资政》专栏,定期推送市社科联评审委员会课题优秀成果,供大家学习交流借鉴。今天推送第6期。

  近年来,常德市在文化、农业、旅游等领域开展了数量多、规模大、投资大、影响大的整合项目,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提供了巨大的经济、环境、社会和文化效益。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全域性文农旅融合发展整体规划不充分。虽然常德市文农旅融合发展迅速,但一些地方的休闲农业发展仍处于自发状态,主要是以农家乐、观光农业、休闲渔业等小而散的形式存在。市级规划不到位,部分县区虽然规划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但前瞻性不够,发展定位不高,规划深度不够,与特色产业、绿色生态、农耕文明、乡风文化等方面联系不紧密。

  2.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市级专门用于发展休闲农业和培育主体的资金不足,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交通集散系统不完善,部分旅游连接线通往景点的道路质量不高,旅游环境不够舒适;公共设施建设滞后,一些景区、美丽乡村和特色田园的道路、住宿、餐饮设施、停车场等公共设施不能够满足需求;现代技术的应用不足,智能化服务水平、农产品展销、地方文化特色展示等配套功能还有待提高。

  3.文农旅资源融合不明显,亮点和品牌不多。常德市文农旅一体化发展的资料显示,游客到常德旅游的最大的目的一般是欣赏田园风光、垂钓休闲娱乐、品尝农家菜,但由于各种资源和景点分散孤立,缺乏对文农旅精品项目的深度开发和设计,导致文农旅融合发展的亮点和品牌不多。项目缺乏独特性和可持续性,文农旅产品的特色不明显,这也导致了企业虽多,但质量参差不齐。

  4.文农旅项目的推广力度不够,缺乏文化氛围。针对不同花钱的那群人的文农旅项目市场开拓不够,广告宣传模糊不清,市场反应率不高。营销激励机制不够有力,企业和专业技术人员拓展文农旅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调查显示,游客们主要是通过朋友介绍的途径来了解常德文农旅融合产品,别的信息渠道所占比重较小,绝大多数都是村民各自为阵,较少使用现代媒体进行宣传,加上较为落后的营销手段,这才反映了常德“文农旅”一体化产品的营销机制不够健全,营销力度不大,经营方式仍处于粗放式状态。5.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不高,缺乏专业人才。在乡村旅游和休闲部门工作的大多数人是农民,专业素质相比来说较低,大部分人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如何吸引和留住专业技术人员也有一定的问题。因此,文农旅项目的开发想充分的利用当地的资源、文化、环境、生态等因素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管理,产生高质量的文农旅项目有一定难度。6.市场监管乏力,管理标准不到位。文农旅市场的监管中,存在着多头管理的现象。一是参与旅游市场监管的部门很多,各级文化旅游部门对相关市场要素的监管手段有限,导致文化旅游部门的 “大市场责任”与 “小市场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二是新部门监督的权限和责任不明确。部分玻璃吊桥、玻璃栈道、漂流等高风险旅游项目的建设和运营面临着监管责任不明确、建设标准不到位、经营资质管理滞后等问题。

  1.坚持文农旅融合综合发展,拓展功能模式。文农旅融合发展的重点在于整合,推动文化、农业、乡村旅游融合,充分挖掘 “旅游+”的功能,其旅游要素向 “商、学、康、闲、情、奇”拓展。一是融合文化、农业、旅游功能。采取“民俗文化+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的文农旅融合发展模式,让农村田园风光与民俗文化深层次地融合,规划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构建农业服务体系,不断的提高品位;二是把打造农产品成旅游商品。从生产、加工、营销的全产业链来整体规划,打造“基地+种植工厂”的文农旅一体化格局,使农产品的初加工向深加工转变,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实现整个产业的有机连接;三是丰富文农旅融合模式。建设以农家乐、民俗村为基地,以休闲农庄、度假村、观光湖为主体,以观光采摘园、科技示范园、种植基地为补充,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为引领的“文化+农业+旅游”格局,这种模式体验空间非常大。

  2.改善基础设施,优化景观设计。基础设施的改善是文农旅综合发展的“催化器”。通村公路路况差,严重制约了文农旅的发展,需要全面改善公共设施,特别是完善路、水、电、气、通讯设备等这些基础设施。目前,农村住宿、餐饮等服务大多还停留在家庭服务的水平,而真正的民宿提供的是个性化、精致、非标准的住宿产品,其核心是游客的感受和体验。民宿除了住宿的功能外,能展示民族历史背景和文化,可以是了解风俗文化的载体,还可以是一种新的生活体验。牢固树立“绿水青山”的生态观念,粉饰景区,改善村容村貌,使环境优美、迷人。3.植入特色文化内涵,突出产品特色。通过文农旅的融合发展,对民间传统文化和技能进行深度发掘和永续流传,实现文化、农业、旅游一体化发展。首先,要深入挖掘内涵。在生产活动中创造出有特色的农村文化和相应的民俗文化,并衍生出一套完整的价值观、风俗禁忌体系、生活方式、特色服务等丰富内涵;其次,要强调“乡土、乡情、乡愁、乡韵”特色,实现旅游的多样化。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特色农业产业、历史背景和文化、乡土风情等优势资源,开发田园农业游、园林观光游、农事体验游、田园服务游。4.加强宣传力度,扩大知名度。突破传统思维,树立品牌营销的理念。对乡村旅游形象和乡村旅游服务产品进行规划和包装,制定推广计划,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针对性开展互联网推广攻势,提高推广效果。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做全面宣传。创新文化商品,提升文化体验,利用特色节庆活动拉动乡村旅游,同时也加强特色节庆活动的宣传效果,以宣传、展览、特产销售、特色服务等方式开展节庆活动,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对外宣传和推广,提高文农旅融合发展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认知度。5.引入专业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常德市大部分文农旅融合项目的投资和经营基本都是以农民或乡镇政府为主体,在文农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农民从第一产业生产人员转变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人员,在服务态度和知识水平上都有待提升。因此,投资和经营主体应转向市民、专业旅游服务人员。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专业机构的参与是最重要的,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规范专业技术人员的行为,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定期培训。政府机构和村两委及企业一同制定和实施乡村旅游人员的培训计划,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促进文农旅一体化的转型升级,推动乡村经济的全面振兴。6.坚持政府主导,统一筹划布局。文农旅融合作为富民强农的系统工程,应该充分的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一是科学制定文农旅融合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文农旅融合发展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伴随着自然资源、人文历史和常德的区位特点,我们该深入到地方文化中去,要突出乡村生产、乡村生活、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的特点,优化功能设计。二是加强政策支持。启动专项扶持资金,加强扶持措施,切实解决建设中融资、用地、难等一系列实际问题。推动社会资金、城市商会和产业资本下乡驻村,通过整合扶贫开发、乡村道路、农田水利等涉农项目资金,加大农业旅游景区(点)及沿线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建设。

  来源:2022年度常德市社会科学评审委员会课题(课题编号:CSP22YC12)。



上一篇:推动文旅深层次地融合 提升旅游发展质量 下一篇:曾博伟:“十四五”旅游业高水平发展的十个问题
推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