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实践来看,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是在企业的基本信念、共同的理想和经营哲学之下,建立起的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为企业家的精神和职工的群体意识。从这一方面看,有企业就有企业文化,只是其类型特点、优劣程度不同罢了。研究表明,那些经久不衰、在全球竞争中获得巨大成功的优秀企业,都是一些拥有非常良好企业文化的企业。
长期以来,我国的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一直存在于国家的计划结构之上,处于政府机构的附属地位,因此,这种企业以及它文化同在竞争性市场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企业以及它文化是有很大差异的。我们的研究表明,我国以往的企业文化,其基础部分是生产的组织文化,同时带有较强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政治色彩。它以五十年代的孟泰精神,六十年代的大庆经验、铁人精神,以及石圪节矿风,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等为代表,以艰苦奋斗、勤俭办厂、爱厂如家、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等价值观念为重要内容,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这样的企业文化形态是同这一时期我国企业的性质、地位及其所处内外环境相适应的。在当时那种特定的环境下,这种企业文化曾对我国工商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当然,应该承认的是,从总体上看这种企业文化同经济发展和工业文明的进步也有不相协调之处,因此,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如权力意识过重,封闭、保守,分配观念上存在的平均主义,以及具有较多的政府组织文化和政党组织文化,等等。在把企业推向市场的今天,这样的企业文化已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应企业生存、发展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了。因此,除继承和发扬一些优良传统和保留一些尚能适应新环境的因素外,必须培育和建立以竞争、风险、质量、服务、效率、效益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等经营哲学和价值观念为主要内容的新企业文化。
培育和建立新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进入竞争性市场环境,提供充分的精神准备,形成较为强大的内在动力,树立崇高的经营境界,并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形成提供先导和基础。这是因为:第一,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是我国企业制度的重大改变和创新,这必将迫使我们改变以往管理的传统和习惯,树立新的经营哲学和价值观念。这对我们的企业以及它领导人和职工来说,都将有一个调整、适应的过程,如果不把这一过程及早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使人们逐步接纳新的观念、新的精神,待到企业转换了经营机制,面临新的经营环境时,人们很可能不具备那种心理承担接受的能力,企业文化滞后的潜在危机就会显现出来。而及早培育和建立新企业文化,就会为企业以及它职工提供充分的精神准备。
第二,在企业进入市场后,必然会遇到激烈竞争的巨大压力,这势必迫使企业建立新的以竞争为导向的经营哲学和价值观念,在企业中形成较为强大的内在动力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并“在职工和企业之间建立起患难与共、利益均沾的适应关系”,从而真正解决企业组织的效率问题,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第三,企业在转换了经营机制,进入市场后,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和控制企业,那么,如何使企业自觉地履行其应尽的社会责任,避免成为唯利是图的投机者?例如,目前在那些已进入市场的企业中间,就有生产和经销假冒伪劣产品,浪费宝贵的资源,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这是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关切的问题。这一问题如何来解决?当然,我们大家可以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法律的制裁,舆论的监督等等手段去约束企业,但这只是外部约束,能解决一部分问题。然而,我们大家都认为最主要的是企业要形成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树立崇高的经营境界,自觉地履行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培育新企业文化,因为,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重视企业组织的效率问题和企业经营的效益问题,重要的是它更为关注企业经营的境界问题。
因此,在把企业推向市场的同时,应认真研究企业文化理论,及早培育和建立新的企业文化。对此,政府和企业均应给予高度的重视。政府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的过程中,要倡导理论界研究企业文化的理论和经验,支持企业界努力实践,培育和建立适应竞争性市场环境的新企业文化。同时,还要尽快转变自身的职能,实现政企分开,建立健全有关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法律制度,明确企业的产权关系,进一步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为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建立新企业文化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企业及其领导人在培育和建立新企业文化这一核心问题上,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企业家对企业以及它管理所作的最重要贡献,莫过于在新的经营环境中为企业提出新的价值准则,并且身体力行,不懈地坚持和强化这些价值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