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野知也——基于心流理论的自然教育潮白共建空间实验 Needle项目分享
来源:资质荣誉    发布时间:2024-05-20 17:40:48

  Needle一直希望从不一样的视角去定义景观与城市问题,在更广义的语境下去理解我们所身处的世界和环境。Needle也一直在作品集制作的选题和研究过程中实践这一点,希望可以帮助同学们通过项目的制作更好的去理解景观,培养自己的思维逻辑以及制图逻辑,项目分享系列则是Needle在这个理念下,研究作品的呈现~

  该作品为《之野知也——基于心流理论的潮白自然教育共建空间实验》。本设计以不同人群心流的视角出发,依据心流理论的内涵及产生心流的7个环境要素,对场地进行景观规划。在此基础上提出“共建、渐进”的运行机制,打造一个使人们在自然中达成心流体验的自然教育园。

  (1)对1200公顷的场地前期分析,以潮白河为依托,整合沿线森林、河流、湿地、农田资源,打造以自然教育体验为特色的主题园。

  (2)提出心流理论,尝试将该理论与景观规划相结合,以游客需求出发,提出适宜的人群画像和创造产生心流的环境要素,作为场地规划的行动指南。

  (3)规划场地分成多个区块,详细阐释分区设计的具体策略和场景效果。并深化专项设计。

  在调整大城市空间格局、疏解城市压力的背景下,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如火如荼开展。2017 年 2 月,习考察北京城市副中心时指出:“站在当前这一段时间节点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要有 21 世纪的眼光。规划、建设、管理都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 落实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本课题着眼于潮白河自然教育园的景观规划设计,作为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的主题特色园之一,是推动建设北京副中心的重要一环。如何挖掘场地特色治理场地问题,是我们本次设计项目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调研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前期我们在网上搜集了大量基础资料,对场地形成了初步的认知。随后团队赴现场进行现状调研,驾车游览了场地的大部分区域并走访若干主要节点,同时运用相机和无人机采集照片。通过实地调研,我们获取到一些宝贵信息,由此产生了主题灵感,也对设计尺度有了更准确的把握。

  在前期分析中,我们结合上位规划明确场地定位,分别对场地的造林治水历程、各类现状资源进行梳理。

  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得知并总结了场地现存的六大问题:整体绿色空间有待完善、生态资源丰富度不足、森林休闲吸引力不足、地域性风貌不明显、场地服务设施资源不足以及管理治理水平有待提升。

  设计希望自规划层面引入一套创新性的设计运营机制,能够在夯实绿色空间生态基底的基础上,激发游客的探索欲并使其沉浸其中。通过涵养保育、物种共存、景观疗愈的渐进式生态策略聚焦区域更新、生态涵养的目标导向,通过还地于民、活力唤醒、共建共享的人文策略聚焦民生福祉、自然教育的目标导向,持续、探索双线交织,达到知野的目的,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融合共生。

  设计希望能够通过涵养保育、物种共存、景观疗愈的渐进式生态策略聚焦区域更新、生态涵养的目标导向;通过还地于民、活力唤醒、共建共享的人文策略聚焦民生福祉、自然教育的目标导向。持续、探索双线交织,达到知野的目的,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融合共生。具体策略有:整合绿色空间、促进蓝绿交织;激活教育服务,触发探索兴趣;打造特色地域性景观风貌。

  为了设计达到自然教育园的这个目标定位,我们基于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深入挖掘自然教育的核心,了解到自然教育在于强调过程的体验性和探究性,目的是让游客在体验中学习,实践中了解自然景观世界。

  自然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发探索性和沉浸体验感,正体现了“心流效应”的理念特征。心流理念由心理学家齐克森米哈利在1960年提出,简单来说,心流产生于“活动”过程,而极少来源于物质报酬方面的乐趣,属于一种积极情感,他的提出有利于人类生活品质的提升。因此,我们主题希望深入挖掘心流理念的内在运行机制,为潮白河自然教育园的景观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和行动指南。

  我们以游客为主体,以潮白河自然教育园为载体,基于心流理论的构成要素,通过运用景观规划设计的手段,来创造产生心流的7个环境要素,以此达到沉浸体验的目标,使游客产生并满足于心流效应带来的最佳体验感。其中,游客是具有差异化的,园区的设计必须根据不同的人群特征、行为需求和掌握不同程度的知识技能要点,从中来给予游客适当的挑战和不同的环境氛围享受,这样有助于引导游客在探索过程中产生并维持心流体验。

  以游客需求出发,在自然教育园中通过景观手段使游客达到最佳体验,是心流理念的目的。因此我们针对不一样游客类型展开,最重要的包含成就型、闲适型、社交型和探索型,兼顾他们的不一样的需求规划空间。

  根据心流理论,规划空间有七个方法,包括创意的空间排列、以可视化增进感知、并行而有组织的共建实验、目标人群聚焦、更新各处现有环境、场地游戏化设计以及参与者差别随机化。

  场地总占地面积1200公顷,空间以一带、一环、七分区、十二空间组团为布局,一带:依托潮白河河湾处森林、湿地、大坝、沙滩等多种要素打造魅力河湾带;一环:在场地原有道路骨架和河湾村落肌理的基础上,设计有一条环路,串联起整个场地,形成一条心流体验环;七分区:依据场地要素类型及相关前期分析,将场地划分成生态森林区、森林探索区、滨河活力区、雨洪科普区、鸟类生境区、村落换新区与弹性生产区七个大分区;十二空间组团:依据路网、水网、村域,形成十二个组团,不同组团具有不一样的类型、功能、风貌,为自然教育注入更多样性的自然体验。

  森林探索区的设计目的可以从心流理念的五个要素的角度上来看。首先第一步为“明确的目标”,旨在将森林探索区打造成一个野趣交织的自然森林漫游系统,使得到访游客可以徜徉其中体验自然野趣。第二步为“完善的积分系统”,即引入森林定向运动挑战的创意,将定向运动的打卡点分成“寻觅点”、“创造点”、“探索点”三类,将打卡系统设计成完善的积分系统。第三步为“及时与间接的反馈”,即森林探索区有游戏化的场地设计,同时也有“共建,渐进”理念下的实践场地,使得到访游客在该分区的节点中,不仅能体验到多巴胺的即时满足,也可以深度体验内啡肽的延时满足。第四步为“高度自由的个人发挥空间”,即将该场地打造成可供人们进行森林探索的开放世界,具有多样性的活动和多类型的空间。第五步为“持续的指导”,旨在共建实践活动的创办者、研究员、艺术家等指导者的指导下,游客们可以深度体验自然感悟自然,同时,自然也在持续的回馈着指导着人类,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在这五个要素的指引下,森林探索区成为人类探索森林、活力换新、共建共享的美好家园。

  空间划分上,森林探索区划分为森林之海、林间学校和未来森林实验区三大区域,其中森林之海旨在打造成森林示范区与定向运动基地,林间学校旨在打造成充满野趣的自然教育科普基地,而未来森林实验区旨在打造成世外桃源般的共建活动空间。

  面对庞大的场地,且森林风貌也有较大的同质化,我们大家都认为单纯的场地设计功能置入显然是不太能激发起疲惫的游人们的兴趣的,因此我们引入了森林定向运动挑战策略。我们在三个大分区中结合景观风貌、自然体验活动和野外拓展,设计有三类打卡点将景观节点游戏化,分别是“寻觅点 HUB”、“探索点 HUB”和“创造点 HUB”,各 6 个点位。

  寻觅点是通过地图路书找寻隐藏的打卡点,探索点是通过探索发现自然从而进行的打卡点,创造点通过完成创造任务的打卡点。人们通过对这些打卡点的不同顺序的游览,从而达成丰富的自然体验。依据成就型、闲适型、社交型、探索型等不同的游客适配性,对寻觅点、探索点、创造点进行设计。寻觅点主要设在景观独特、交通复杂的地块,例如景墙、湿地、村域内等。探索点主要设在功能体验丰富的地块,例如树屋、森林剧场、太阳能光板相关节点,可以使游客体验到新奇有趣的森林野趣和自然知识。创造点主要设在人群集中的地块,例如户外课堂、科普基地、咖啡厅等,使人们参与创造活动的时候具有更多的灵感。除此之外,这些点位随时间季节变化可进行改动,并设有时间限定隐藏打卡点,提升游客的体验度,最终走向心流。

  根据心流理论,首先要在载体设计上创造心流产生的要素。而村落焕新区的要素更新主要为建筑外立面、道路系统及宅旁绿地,并体现空间的随机变化。具体表现为通过农田低影响景观桥、节点场地增设和分级路网规划,增强道路系统品质;通过立面凹凸虚实、材质颜色统一与光伏绿色设施建设,更新建筑风貌;通过生产性、生活性、生态型宅旁绿地建设,更新村落环境。以上三方面策略组合形成农业观光、文旅休闲、生态旅游三条特色游线,实现视觉上的冲击、空间链接和景观互动。

  而在功能赋予上,“心流”产生于“沉浸体验”的过程,我们根据不同的体验倾向划分四类体验人群,将该分区进一步划分为三个片区,并结合节点的布置串联游线,以引导不同特征的游客在探索过程中产生并维持不同的心流体验。

  基于对共建各方人群关系及需求的分析,设计共建空间实验基地,建成后,人类能在中央的公共厨房加工食物,开展食育课程;通过KOL入驻和社群互动,打造生活艺术实验室,开发自然食物疗愈、农产品加工利用、艺术工坊体验等活动;向心聚集的布局形成剧场式活动场所,可供开展低碳生活节、自然建造节、食物森林节等时序性活动营建;且植入教育功能,举办论坛活动,定期组织村民学习,提高对共建模式的理解。

  对建成后区域活动增长潜力做多元化的分析,除基本的农产品售卖加工之外,逐渐形成多样化、多层次的事件空间、活动空间和线性体验。通过共建实验基地的设计及自然教育、共建活动的开发,使其承担起联系农业生产、文旅休闲、研学共建等多种功能的枢纽角色,以村落焕新区为实验基地,引入共建共享的渐进式发展机制,并逐渐发散至场地全域,创造无限可能。

  同学1:这是一次十分难得的合作体验,虽然过程非常辛苦,但是收获到了友谊和知识。组员之间的配合很重要,这是完成好项目成果的基础。5天的调研经历也非常难得,和小伙伴们一边记录调研材料,一边感受场地的特点。前期丰富的调研成果也让我们找到了场地的特色,更好地演绎我们的主题。

  同学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受当时疫情影响我们先进行了线上调研,从中获知的场地信息不足以支撑起前期分析,再加上首次接触到上千公顷的大场地,我们对场地的尺度把握是比较模糊。后来一有机会便进行了实地调研,受益匪浅。实地调研使我们对场地的自身优势、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了明确的认知,很大地激发了我们的灵感,我们也从与村民和游客的交谈中得到了关键要素,积极寻求出本次规划设计的突破口。因此建议我们大家重视前期调研,为后续的设计打下坚实基础,以及尽可能的进行实地调研,会有很大的收获!

  同学3:团队的配置很重要。我们的团队中有善于决策的同学、作图功底很强的同学、思维天马行空的同学、思维缜密逻辑强的同学、善于协调的同学等,这样各有所长的团队配置可以让我们的分工明确且合作愉快。

  同学4:及时有效的沟通协调很重要。1200公顷的大尺度规划设计对团队每个同学来说都是从未有过的挑战,加之疫情的影响致使小组成员调研后无法返校,六位同学分散全国六地,困难重重,因此,我们线上的沟通非常频繁,每两三天团队线上开一次会,每周向老师汇报一次,作品得到了有效的推进。



上一篇:【48812】事关北京大熊猫科研繁育基地建造!房山将弥补这类建造打造…… 下一篇:【48812】城市经济论文范文-简论谈夜景经济对城市开展的推进含义word版下载
推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