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里的河北”有别样的美
来源:城市夜游    发布时间:2024-07-13 14:19:08

  华灯初上,光影交织的街区流光溢彩;晚风轻拂,韵味悠长的古镇别具风情;星光点点,自然淳朴的乡村如梦似幻……

  缤纷夜经济,袅袅烟火气。夏日炎炎,各地夜间旅游热力全开,各种文旅新“夜”态点缀着多彩的夏夜,让“灯火里的河北”活力迸发。

  夜幕降临,78个巨型“唐”字灯柱亮起,千米运河瞬间灵动起来。一艘艘游船缓缓行进,将灯柱的倒影搅动成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走进唐山河头老街,人们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锦绣繁华的盛唐。

  沿河而行,亭台中古装美女翩然起舞。老车“柿”集里,经典老车、网红小吃、创意手作,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巧妙融合。逛累了,坐下来看一场精彩的杂技表演,或欣赏“冀东文艺三枝花”演出。水上市集美食荟萃,店家们热情地吆喝着,吸引游客驻足品尝。

  “白天参观,晚上休闲,旅途内容更丰富了。”近日,在河头老街刚看完一场夜间演出的天津游客刘霞说,除了演艺节目,这里晚上还有游船夜游、飞越河北巨型球幕影院等,可玩的项目很多。

  今年初,河头老街被评为第三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烟火气、文化味儿、潮流范儿,让它迅速成为热门夜游打卡地。

  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夜间经济繁荣程度映射一座城市的经济活跃度。今年以来,河北省各地全力发展夜经济,激发城市新活力。

  6月24日20时,廊坊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人潮涌动。十六扇风格迥异的大门上,声、光、电等元素组合出不同的美景,仿佛为游客打开了一扇扇通往“太虚幻境”的大门。

  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运营公司总经理俞枫说,最近,幻城的夜场非常火爆,购买夜场票的游客除了能在剧场观看情景剧,还能欣赏光影秀表演,感受不一样的幻城之夜。

  廊坊开展夜经济消费季,推出“只有红楼梦”文化艺术嘉年华、梦廊坊国潮精酿露营节等百场特色活动;石家庄精心推出“石家庄·夜 We Young”夜经济品牌,让城市释放更多激情和活力;保定将商、旅、文、体、健多业态融合,打造夜经济升级版……

  新消费、新场景、新体验,让城市越夜越精彩。河北旅游规划首席专家、河北省科学院研究员邸明慧表示,夜间旅游热既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折射出夏日经济的繁荣。依托文旅资源打出“白+黑”组合拳,不断丰富夜间文旅消费场景,才能实现以夜兴城。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当夜游石家庄龙泉古镇的游客,忽然迎面偶遇玉树临风的诗仙“李白”,一时间都愣了。

  6月23日晚,“李白”在龙泉古镇摆下擂台,谁能对诗赢了他,不仅有礼物,还能合影。“我来,我来!”台下一片沸腾,游客一个个把胳膊举得老高。

  “近年来,游客对旅游服务产品要求慢慢的升高,‘走马观花式’‘购物式’旅游频频被吐槽。景区开业之初就以沉浸式演出为主,增加游客体验感、参与感。”石家庄龙泉古镇企宣部总监李磊说,景区不断推陈出新,打造了一系列充满故事性的旅游体验节目,给游客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夜晚的长城光影秀,演绎着关城的历史和地域风情。在“天下第一关”山海关,游客登长城、逛古城、看演出,体验山海关浑锅文化,融合关城文化的旅游业态让游客流连忘返。

  “几年前来过山海关,这次感觉明显不一样,文化气息更浓了,夜间的山海关有不一样的韵味。”北京游客李金赞不绝口。

  沉浸式旅游让人们在互动中收获知识、感悟文化,给游客带来全新体验。邸明慧认为,沉浸式旅游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文旅企业应紧跟消费趋势,打造多样化、高品质的沉浸式旅游服务产品,持续提升景区吸引力,激发文旅消费潜力。

  6月8日,夕阳西下,暮色开始弥漫。涉县大洼村灯火通明,暖黄色的灯光洒在石头房子上,整个村子多了些许梦幻和朦胧的美感。

  突然,欢快的音乐在网红石桥下响起,整个村庄沸腾了。放下平日的矜持,现场近千名游客挥舞着手臂,扭动着身躯,沉浸在音乐与舞蹈的世界,尽情狂欢。

  游客可以在民宿露台上煮茶品茗,抬头与满天星斗对话,低头听夏虫呢喃,还可以在“见山”小酒馆,一边小酌一边静听歌手的低吟浅唱。

  大洼村好柿花笙民宿负责人张彩兰和记者说:“我家有10余间客房,都保留了传统石居特色,一到周末或节假日房间基本就提前订满了。”

  草色青青,花田河畔,天幕支起、长桌摆上,三五亲友或围炉烧烤,或品茶谈心。遵化市山里各庄村夕阳谷露营基地负责人张莉说,基地打造了鱼鳞坝水系、水泥管道餐厅、霍比特童话小屋等十几个网红打卡地,推出音乐会、篝火晚会等娱乐活动,让游客在星空下放慢脚步,享受慢生活。

  乡村旅游重在“乡”字,远离尘嚣、亲近自然,探寻有本土味道的“诗和远方”。发展夜间旅游,为和美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增添新动力。

  古韵与现代交融、时尚与烟火并存,河北之夜多姿多彩,处处展现着自然的灵动、人文的脉动和发展的律动。夜游河北,乐享不一样的美。(记者贾楠、马朝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全部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标注明确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001



上一篇:北京市昌平区“小苹果”向“大产业”蝶变 下一篇:【48812】清明小长假女人比男性更会玩 出游志愿占比近六成
推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