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赋能 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来源:媒体公告    发布时间:2024-01-31 21:19:56

  现代化背景下,乡村振兴发展有哪些新的趋势和变化,对于自然资源、文旅禀赋条件好的乡村而言,如何进一步做精、做细农文旅融合文章?在整个乡建过程中,如何让乡村振兴的底色更加鲜明?当下,诸如此类问题备受业内关注。

  有人说,乡村是座博物馆。青山绿水、田野星空,是博物馆的布景;蛙声蝉噪、鸡鸣犬吠,是博物馆的音乐;烟柳画桥、参差人家,是博物馆的展品;生活在村里的人们,是博物馆最优秀的讲解员。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如何将乡村的四季美景与地道风味就地变现,“隐居乡里”创始人陈长春有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乡村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尤其是在自然教育领域,它是一个非常好的实践地、一个开放的博物馆。活化乡村最好的办法是就地取材,结合一些乡村机理,打造文化场景,通过精细化运营,将所有的一二三产带动起来,把山山水水变成金山银山。

  悟空研究院院长、政邦智库高级研究员罗晴秋在第十三届乡村复兴论坛上,谈及县域现代化背景下乡村振兴的发展的新趋势时认为,一是要以重塑社区机理的过去与未来为核心,以村民、居民为主体,萃取乡土独特魅力,推进乡村综合营造;二是要辩证看待高质量增长的根本途径,充分激活人的要素,释放文化创意对供给和消费范式的迭代。

  随着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的增长极,“就地游”“微度假”激发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今年11月,文旅部印发了《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年)》。其中提出,“推出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乡村旅游集聚区、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罗德胤认为,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思考和探索适合村落本身的发展方式和道路;在找到比较合适的模式和道路之前,把它们尽量先“保”下来,接着进行探索、创新。

  近年,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的黄河宿集依托黄河、长城、沙漠等独特风景,通过复原200多年历史的大湾村,引入南岸、西坡、大乐之野等11家头部民宿品牌,将现代度假生活植入乡村境域,构建了全新的西部深度旅行体验。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黄河宿集,成为宁夏旅游的新名片。

  据宿集营造社召集人、黄河宿集发起人夏雨清介绍,在宿集带动下,宁夏重修道路并新增八条航线,先前无人问津的河滩枣、番薯干、红酒等特产这几年持续畅销,很多综艺娱乐节目专门前来拍摄,数十个国际大品牌在这里做活动,“1500万的一辆车和1500元的一只羊在那里可以很融洽地呆在一起。”

  按照这种模式,夏雨清先后在陕西留坝、内蒙古乌兰毛都大草原复制新建了秦岭·宿集、草原宿集。民宿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留坝旅游持续火热,2022年留坝全县生产总值24.41亿元,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3.61亿元,占到了全县GDP的半壁江山。夏雨清谈到,“一家民宿的力量非常有限,它只能活化一个村庄,但当我们聚集在一起,一个宿集会改变一个县域,能对当地县域文旅起到引领性的作用。”

  整体来看,当前,乡村大部分区域存在乡建产品类别单一、投资支持少、流量不稳定、人才教育培训系统不健全、运营管理存在一定难度等问题。一间民宿、一个咖啡屋甚或一个营地等都并不足以给乡村带来持久生命力。在整个乡建过程中,做好产业运营才会让这一切更具活力。

  朴宿文旅集体创始人马春涛表示,乡村振兴不仅是乡土建筑和乡村产业的更新者,更是乡村社会功能的重构者,要通过运营前置,建营全链条管控,赋能乡村以设计的美感和灵性,推动乡村功能的自我重塑、自我更新和自我激励。

  “新型的乡村社会不再是过去传统封闭的乡村社会,为了让老百姓适应现代化的进程,让他们打开思路,我们应该做扶智的事,通过种种教育培训和思想观念的转变,慢慢地让他们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段德罡认为,今天的乡土社会是基于血缘、地缘,叠加业缘、情缘的新型开放式社会,如何让老百姓获得主体性、成长性,应是乡村振兴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慢慢的变多的“新农人”回归乡土,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大因子,如何保护有知识、有技能、有追求、有情怀的“新农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兴农人”同样非常重要。

  如夏雨清所说,对于广阔乡村,乡村振兴的发展需要更多伙伴参与实践,广泛链接社会资源,这既需要一些时间的沉淀,也需要坚定的信念和对乡土持久的热爱。(中国经济网记者 魏金金)



上一篇: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既要懂文化又要懂旅游 下一篇:企业投身乡村振兴从六个方面入手
推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