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里巴巴20周年年会上,马云在近3000字的演讲中,21次提到“技术”,他提醒所有人:“这次技术革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深刻的变革。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影响远远超越大家的想象。”他给出一个新的断言:“如果过去20年是网络公司的20年,那么未来的30年是用好网络技术的30年。”
2009年,阿里巴巴在创立十年之际成立阿里云,当时很多巨头对云计算的未来不置可否,2010年一次公开活动上,李彦宏表示,云计算仅仅是新瓶装旧酒,15年来没有新东西,马化腾则认为云计算要像水电一样用还为时尚早,马云当时表示:“云计算最后是一种分享,是数据的处理、存储跟分享的机制,我们对云计算充满信心、充满希望。”现在阿里云已经位居全球前三,亚太第一,参与全球云计算市场的争夺。
在2016年的云栖大会上,马云提出新零售的同时提出了新技术,他认为数据就是未来的石油,机器吃的不是电,而是数据。
或许正是因为马云“不懂技术”,才对新技术保持一种开放接纳的心态,正如他自己所言:“我最害怕的是老酒装新瓶的东西,你看不清他在玩什么,突然爆发出来最可怕。一个新的东西出来后,我们会认真思考一下、关注一下,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
今天,阿里巴巴已从一家人们印象中的商业公司,成为一家极具技术气质的科技公司,在阿里20周年年会演讲中,马云说:“阿里巴巴现在已经变成了一家技术公司。”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阿里成为一家技术公司是二十年如一日的技术坚持,数次攻坚克难,终于滴水穿石,阿里巴巴用二十年时间完成了一次技术的长征。
有着清晰的目标和沿着正确的路线努力,比努力本身更重要,在阿里的技术发展历史上,一共有四次关键技术抉择。
2005年,淘宝市场占有率超过ebay呈现出王者之气,然而阿里技术体系感受到慢慢的变大的支撑压力。
在数据库体系上,淘宝最初用开源的LAMP架构(Linux+Apache+MySQL+PHP),据阿里中间件技术部资深专家沈洵后来回忆,2006年随着系统压力慢慢的变大,LAMP已经没办法满足业务的需要,阿里面对新的技术选择,选型了最成熟的商业数据库Oracle,逐步形成了 IBM+Oracle+EMC 的架构体系,这是当时大公司包括ebay们的普遍选择。
“IOE”架构相对封闭,容灾成本高、运维成本高、快速扩容难,不适合互联网公司长期发展。两年后,阿里工程师就发现IOE架构已无法承载快速地发展的业务,他们碰到了商业系统的边界,环顾四周都找不到能解决问题的商业系统。
业务不等人,阿里的工程师不得不再次选择,他们先是在一些非重要业务应用上使用自己研发的系统,再逐步应用到核心业务。到了 2010 年1 月,阿里巴巴集团正式启动去“IOE”计划,采取“用横向扩展替代纵向扩展、用开源代替商业软件”的路线,用PC Server、MySql开源数据库以及自主研发的系统来替代IOE结构。2013年5月17日,支付宝最后一台IBM小型机在下线,标志着阿里“去IOE”完成,这一过程仅仅历时三年。
阿里推行去IOE是业务考量,却有深远意义,企业高度依赖IOE设备,一方面极大地增加了IT成本;另一方面它会限制企业在数字经济时代的灵活性以及创新性。
2009年阿里云正式上线、淘宝商城(天猫前身)打响了双11第一枪,回头看这两件事很大程度决定了阿里今天的业务版图。
在阿里业务正高速发展时,去IOE就像是在“高速路上换轮子”,对阿里来说是一个艰难的抉择。阿里电商和金融业务对系统稳定性要求都很高,数据库出大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在这种情况之下,一些公司可能还是会先“忍一忍”,寻求折中的办法。但阿里还是果断做出了第一次关键的技术选择,用业务倒逼技术发展,并把这一思路延续至今。
天猫双11是一个例子,用马云的线已是阿里生态的练兵场。随着交易额的连年攀升,天猫双11一次次考验和倒逼阿里技术。2018 年天猫双11 交易额突破2135 亿,不论是淘宝、天猫还是支付宝,都没出问题,阿里的技术能力与十年前已是云泥之别。
很长一段时间,阿里技术都不是“研究院”型,即先储备大量的技术再找场景,阿里采取用业务倒逼技术发展的思路,只要业务高速发展,技术就会日益精进,反过来再驱动业务增长,形成一个正循环。阿里比谁都明白:不能落地到业务场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没有任何价值。
互联网的基础计算架构不只是数据库体系,还有操作系统,跟去IOE平行推进的,是自建系统。
在阿里云正式推出前,阿里就决定要自主研发大规模分布式计算操作系统“飞天”,2009年春节后,阿里工程师敲下了飞天系统的第一行代码。
飞天不是一款基于开源系统定制的系统,而是从0到1自主研发的国产云计算系统,阿里大可不必这么做,因为市面上有开源云平台可选。
不过,为了确保对每一行代码有控制力,可以随时随地无间断升级且实现水平扩展,阿里云还是选择了更难的技术路线,自主研发。阿里云技术研发负责人蒋江伟后来曾对媒体复盘说:“如果不是自主研发,我们根本无法应对双11 32.5万笔/秒的交易创建峰值。”
云端操作系统是一个宏大的工程,阿里自研充满坎坷。不论是阿里云还是飞天,最初都没有客户敢用,在公司内部也充满争议,甚至有很多人称“阿里云之父”王坚是骗子,叫马云不要听他的。不过,马云依然坚定支持阿里云。
马云决定让阿里金融(蚂蚁金服前身)成为阿里云的第一个客户,帮助阿里云试错与成长,2010年4月阿里金融“牧羊犬”产品在飞天系统上线。
经历长达三年的技术攻关、数次推倒重来,飞天和阿里云终于迎来大成。2013年,阿里云发布飞天5K集群,成为全球首家调动服务器集群超过5000台的云计算厂商;2017年,飞天已经可以将遍布全球的百万级服务器连成一台超级计算机。
飞天成为阿里云的技术基石,正是因为打好了技术的“底子”,阿里云才可以一骑绝尘。Gartner的报告显示,阿里云已经连续两年稳居亚太市场第一。基于飞天,阿里云可以给客户提供全球领先的计算能力,在向数据中心、智能平台延展时游刃有余。
建飞天与去IOE进程几乎平行,去IOE成就了阿里云,阿里云也成为中国企业去IOE的推手。在去IOE的过程中,阿里巴巴采取的是开源和自研两条腿走路,核心技术自研是阿里的技术选择。
飞天已成为阿里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的品牌,成为很多场云栖大会的主题。在飞天操作系统外,飞天大数据平台,也成为中国唯一自主研发的大数据计算引擎,单一引擎可将10万台服务器合为一体,是全球集群规模最大的计算平台。
2015年,马云带领阿里技术团队参观了成功打造《部落冲突》、《卡通农场》、《海岛奇兵》和《皇室战争》等经典款游戏的 Supercell。Supercell 将游戏开发过程中公共和通用的游戏素材和算法整合起来,为小团队提供工作的工具和框架,从而支持好几个小团队能够在短时间内开发出一款新的游戏,并鼓励员工充分试错,这家创造了年税前利润15亿美元的公司,只有不到200名员工。
受到这一模式的启发,半年后,阿里进行新一轮组织架构升级,全面启动中台战略,组建“大中台,小前台”的组织机制和业务体制。
中台战略被阿里移植到企业管理中,中台将提炼各个业务条线的共同需求,整合集团的运营数据能力、产品技术能力,打造成组件化产品,以接口的形式提供给前台各业务部门使用;前台负责业务创新,“听得到炮火的人”要灵活敏捷、不断试错、聚焦业务,快速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后台则给中台和前台提供生产资料,如数据、计算、标准。
中台连接前台和后台,基于后台基础资源包装、整合和供给资源,助力前台创新,中台战略涵盖管理机制、组织机制、业务机制和技术机制。在技术层面阿里云将“双中台”作为四张王牌之一,“数据中台”和“业务中台”让阿里巴巴经济体生态中的业务互联互通,双中台给业务前台提供创新的技术、数据、计算支持,业务端可以对后台的数据进行深度充分挖掘,基于数据智能创新业务。
阿里的中台不只是让阿里生态业务可以不断创新和实现数据智能,还基于阿里云开放实现了技术普惠,波司登等企业均通过阿里云中台实现了数据智能,波士登库存中心智能补货系统有效减少缺货损失21%,售罄率同比增长10%。
拥抱“中台战略”,是阿里技术的一次关键抉择。“云”让计算变得弹性和更加经济,但阿里已不满足于只是提供基础计算能力,而是要让技术驱动创新和实现数据智能,正如在启动中台战略时张勇所说的那样:符合DT(数据技术)时代的更创新灵活的机制。“中台”让技术可以成为创新的驱动,让前端业务创新没有后顾之忧,让数据智能成为现实。
阿里启动中台战略三年后,2018年开始,腾讯、百度、滴滴、京东、美团等大小巨头调整组织架构都提出了建设“中台”的目标。巨头们的选择,再一次证明了阿里技术抉择的前瞻性。
在达摩院前,阿里一直都是用业务倒逼技术,“去IOE”是适应快速增长的业务,“建飞天”是阿里云的战略抉择,“大中台”则是倒逼DT时代业务创新的需要。一直以来,阿里都不是像一些“研究院”型公司先投入巨资研发技术再找场景。
2017年阿里再次作出新的抉择,先是启动“NASA计划”,接着再与浙大共建“之江实验室”研究基础技术,酝酿一段时间后,在2017年10月的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CTO张建锋(行癫)宣布了阿里的达摩院,也是马云当年在云栖大会演讲的主题。
达摩院旨在招揽全球顶尖科研人才进行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网络安全、芯片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底层信息技术研发,其在全球不同地区设立实验室或联合实验室,启动多个前沿创新计划,计划在三年内投入启动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马云当时希望达摩院必须要面向未来,解决人类未来的问题;要服务全世界至少20亿人口、解决1亿的就业机会、创造1000万个盈利企业,立足高远。
这表明阿里开始从技术应用转向做基础和颠覆性技术的探索,顶尖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都在成为阿里技术的中坚力量。
张建锋在发布达摩院时指出,科学是发现规律、技术是利用规律、工程则是实现规律,阿里巴巴第一阶段做的事情是围绕已有规律来实现,利用成熟技术,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阿里巴巴对于发现和利用规律的需求日盛,比如双11就是全球互联网行业独一无二的商业场景,成熟技术很难支撑;再比如阿里云已很难通过采购成熟商业产品来满足计算需求,因此,阿里巴巴必须在操作系统、数据库甚至芯片、物联网等底层进行布局,达摩院的建立,有利于阿里巴巴形成更强的底层技术实力。
科技公司的本质是通过新技术来解决商业世界的问题,发明一个新产品解决了问题,但不能因此而止步不前,因为会有新技术、产品和模式更好地处理问题。因此,科技公司一直都要源源不断地在技术上投入,创造新产品,更好地解决问题。阿里在前沿基础技术投入上一跃走在世界前面。
探索基础和颠覆性技术,长期来看则是阿里的技术情怀。阿里一直强调技术普惠,不论是做云计算、做蚂蚁金服、去IOE、成立芯片公司平头哥,都不只是希望“只有自己好”,而是要让技术惠及到更多人,一种原因是通过在阿里商业生态落地、驱动“前台”创新,实现数据智能;另一方面则是开放给更多中小企业。
在20周年年会的演讲中,马云再次提到“普惠”,他说:“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大数据,还是快进入的5G、IoT时代,所有这些都希望解决人类三个问题:可持续发展、普惠和利他。这样一个世界如果做不到可持续发展,这样一个世界做不到普惠,技术普惠、金融普惠、机遇普惠,不能够做到让别人更好,那世界将慢慢的变乱。如果技术不能解决这样一些问题,技术就毫无意义。”
“技术的强大在于它给社会带来的价值,给人类带来的温暖。阿里云、达摩院,阿里巴巴所有的技术部门、技术人员,用自己的能力、想象力给世界带来机会,技术必须向善。”
20年后,阿里不是当年那个只会用现成技术来支撑业务的商业公司。阿里用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业务倒逼着阿里技术的日益精进,在去IOE和发展云计算的过程中,开始有意地自主研发核心技术。
在掌握足够强大的领先技术后,阿里率先通过“中台”战略让技术转化到业务创新和数据智能中,实现技术的普惠。当实力强大,资金充沛,场景丰富后,阿里终于决定不再只为业务而研发技术,而是让技术与业务并跑,技术不再因前台业务而存在,它有了自己的使命。
复盘阿里技术演进路线显而易见,四个关键抉择每一个都处于阿里20年进程的关键节点,每一次技术抉择又影响了阿里后续的发展速度、战略落地和想象空间。四次正确的技术战略选择,成就了今天的技术地位。
人们会问:为什么四次关键技术路线,阿里每一次都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正确?阿里在移动网络、人工智能诸多关键节点都作出了对的战略抉择,用马云的话说是小错不断、大错不犯,在我看来原因主要在于阿里有多年来坚守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技术文化和价值观,是阿里文化和价值观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