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五一”、端午、中秋等假期,县域旅游“异军突起”,福建平潭、江西婺源、河北正定等成为热门县域旅游目的地。县域文旅在政策与市场引导、文旅融合与消费驱动、高速交通网络与新媒体传播赋能下迅速走“热”,部分县域旅游发展增速甚至赶超大中城市,“小县城跑赢大都市”成为旅游市场的新亮点。《全国县域旅游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全国1866个县域旅游总收入平均值为42.95亿元,接待游客总人数平均值为508.27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41.19%、35.18%。我国地域旅游市场结构一直在变化,呈现出市场下沉、旅游目的地多样化、县域文旅越来越“热”的发展趋势。
习指出:“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空间布局、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把城乡关系摆布好处理好,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场域,亟需科学认识县域文旅“热”的形成原因,深入分析县域文旅发展面临的挑战,探究县域文旅长“热”的发展路径。
政策与市场引导力。一方面,政策引导力。早在2007年,原国家旅游局就发布了《关于启动中国旅游强县创建试点工作的通知》和《中国旅游强县标准》,着力推动县域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与发展。2022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支持具有资源、交通等优势的县城发挥专业特长,发展成为文化旅游等专业功能县城。2023年,商务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的《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拓展餐饮、休闲、娱乐等消费新业态新场景,打造乡镇商业集聚区,继续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推介一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建设一批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另一方面,市场引导力。随着大众消费偏好的演变,旅游消费市场也在适应性分化,从观光“打卡”游到休闲体验游,从境外游、长途游到周边游、本地游,从“追热”游到“避热”游,旅游市场的长尾效应不断显现,多层次、多业态、多样化的旅游目的地格局加快形成,县域文旅产品成为市场新宠。
文旅融合与消费吸引力。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成立以来,极大地推动了文化资源、文化产业与旅游消费深层次地融合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效应不断凸显,旅游市场释放文旅消费新动能。全国A级旅游景区的县域覆盖率由2012年的73%提升至2023年的93%,旅游景区有力支撑旅游发展和县域经济发展。尤其是一些历史悠远长久、文化氛围浓厚的县域旅游目的地相对容易受到游客青睐。与此同时,县域旅游消费更具性价比。县域旅游目的地游客数量相比一二线旅游城市较少,其住宿、餐饮、娱乐等消费价格远低于一二线旅游城市,加上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全面振兴的推进,县域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水准不断提升,游客游览环境日益舒适,县域旅游性价比慢慢的升高,更具吸引力。
高速交通网络与新媒体传播辅助力。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5.9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4.5万公里。2023年全年完成跨区域人员流动量612.88亿人次,增长30.7%。日益通达的高速交通网络让小县城与大都市之间的时空距离越来越短,道路交互与通行的改善对县域旅游目的地建设的积极效应日益增强。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10.9967亿人),较2023年12月增长7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0%。新媒体平台在县域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营销推广与空间重构过程中均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新媒体平台,各地县域文旅局长纷纷登台推广,各路主播也参与县域旅游营销活动,从而让县域文旅快速“出圈”。
整体上看,全国县域旅游尚在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中,但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虽然淄博、天水、榕江等网红县城快速“出圈”,但对于全国两千多个县级行政区来说,县域文旅发展仍然“冷热不均”,有很大发展空间。《全国县域旅游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4年全国县域旅游总实力百强县分布在18个省份,其中浙江占35席。县域旅游目的地区域发展水平差距依然存在,一些县域文旅发展存在接待服务水平不高、产业融合发展效应不足、综合治理能力不强等问题。
在文旅产品供给上,部分县域旅游目的地的传统产品供给过剩,而精品、特色产品供给普遍不足,尤其是住宿类、观光型、购物类产品有待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游客服务满意度较低;在文旅公共服务上,一些县域公共设施日常管理运维不足,文化场馆、旅游公厕、停车场、露营地等管理不力,数智化服务水平滞后,旅游旺季有可能会出现人车拥堵、停车难、如厕难等问题,尤其是一些县域位置偏远,通景交通配套落后;在从业人员素质上,县域文旅人才短板任旧存在,部分从业人员职业素养有待提升,游客在网络上反馈的服务意识不足、标准规范监管不足、主客冲突等现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与大中城市相比,县域文旅产业融合程度相对不深,“文旅+”“+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效应还未充分显现。虽然一些县域文旅产生了网红现象、出现了爆款产品(例如榕江村超、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等),但火热的背后远未形成更完备的产业链条,文旅产业的价值转化效率较低,对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带动不足。此外,个别县域文旅发展也带来了地方日常生活异化、文化冲突、过度商业化等深层次社会问题。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文旅产业发展改变了当地居民的生计方式,进而对当地的生活习俗、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导致原生态生活气息逐渐被商业化氛围侵蚀,浓郁的地方“味道”慢慢变淡。长此以往,会导致县域旅游核心吸引力丧失,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下降。
县域文旅产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给各地基层治理能力带来了更大挑战。文旅产业的发展既涉及到各类文旅资源的保护与招商开发问题,又涉及到城乡公共服务与社区管理问题,还涉及到道路交互与通行、农林水利等有关问题,而部分县域的综合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相较于大中城市来说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一些县域旅游目的地缺少应对游客大量涌入的应急管理能力,缺少多部门联动的协同治理能力和应急预案,很容易出现人员拥挤、交通拥堵、欺客宰客等问题。
讲好“小城故事”,营造和美共生、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场景,“卖”好小城生活方式,激活县域文旅生命力。美好的生活场景、生活文化、生活方式是一个旅游目的地经久不衰的根本所在。每一个地方都有着千百年孕育起来的生活环境与文化,其既是当地居民长期生产、生活的场域,也是游客在地体验、逗留的场域。一个县、一座小城,就是一种生活,既要从风光、风景上下功夫,更要从风土人情上构建县域文旅生活场景和体验内容。讲好“小城故事”,在保护好县域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挖掘好、传承好、展现好当地的文化生活场景,尤其是依托县域中心城镇所在的古城、古镇、老街、老市集等资源打造地方标志性的、主客共享的文化休闲生活空间,如淄博八大局、阳朔西街等,突出地方文化底色与人文精神,突出小城镇的烟火气息,打造一批有代表性的旅游休闲街区,培育县域特色文旅品牌,同时平衡好商业气息与生活气息,给予游客深层次的文化体验与旅游感受。
深耕“小精美专”,因地制宜、科学引导县域文旅项目与产品投资,培育一批容易“出圈”、成为爆款的网红产品。个别县域文旅投资一味求大、求全、求新,甚至会出现“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结果就是市场经营不善。县域文旅发展既要着眼长远,更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与人口需求量力而行,因地制宜谋划县域文旅特色项目,培育一批市场定位更精准的文旅新产品、新业态。应控制大开发、大众化产品,支持小规模投资建设、小众化产品,坚持高品质、精品化发展策略,打造高颜值与生活美学浸润的新消费场景,鼓励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经营,让“小城”因为“小而精”“小而美”更具吸引力与魅力。
做好“平台共创”,搭建县域文旅资源整合与投资运营平台,探索大景区建设与产业化运营新模式,放大价值共创效应。县域旅游目的地的成长,一是强调全域旅游、大景区发展理念,二是强调产业融合、产业链发展新模式,这都需要强有力的国有投资运营平台来支撑与实现。当前,旅游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县市区都纷纷成立了文旅投资(集团)公司,整合县域文旅资源与资产,以实现统一开发、统一招商、统一宣传、统一服务,尤其是在文旅新空间建设与运营、文旅资产盘活与利用、文旅新业态引领、文旅形象与品牌推广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注重“数智引领”,全方面提升县域文旅数智化服务、营销与管理上的水准,推动文旅产业数智化改造与转型升级。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顶级规模、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量子信息等新兴技术跻身全球第一梯队,数字基础设施全球领先,正在重构整个经济社会创新版图,也在改变着人民的日常生活方式。习强调:“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随着数字产业、智慧旅游、网约出行等新兴服务市场急剧扩大,共享经济、平台经济、新媒体经济也在不断地改变着传统文旅产业的生产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了县域文旅资源数字化保护与管理、文旅公共服务方式创新、新媒体宣传与数字营销,促进了数字景区、智能酒店等产品服务迭代升级,催生了智能预约、智能导游、虚拟旅游等体验新方式,重塑了县域文旅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强化综合治理,尊重文旅事业属性、遵循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律,全方面提升县域文旅综合治理能力与服务水平。文旅发展不单单是拉动消费、带动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经济问题,更是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的民生问题,与城市建设、乡村全面振兴、生态文明、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富裕等息息相关,必须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领域、更长远的视野来看待县域文旅发展问题。为此,要创新性延续全域旅游理念,坚持政府主导,让文旅发展融入到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方方面面,放大文旅融合、“文旅+”的综合效应;加强县域文旅综合治理能力,特别是发挥好各类文旅事业中心、文旅市场平台的作用,优化、细化文旅政策供给,发挥社会参与、市场配置效应,建立健全县域文旅发展绩效的评估与奖励惩罚机制,更好提升县直各部门、各乡镇以及平台公司的执行力。打破县域文旅治理与发展的人才瓶颈,更加重视县域文旅人力资源储备与投资,积极出台有关政策吸引文旅创新人才,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全方面提升县域文旅从业人员素质。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市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科研助理许建波对本文亦有贡献)